垃圾分类的“绿色革命”风行金华

   日期:2025-04-09     浏览:1663     评论:0    

 

12 10 ,由浙江省委宣传部、省委网信办主办的 网络好故事 网络投票结束,来自金华农村的 一只爆红的垃圾桶 29650 张得票获得了网络投票第 1 名。   金华的这只垃圾桶,为什么能爆红网络,有这么高的人气呢?我们试着寻访其中的奥秘。    会烂 不会烂 的民间智慧   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,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,但简洁易懂,符合农村实际,和农民讲垃圾分类,要用农民的话。    ——— 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   垃圾分类在中国已不是新鲜词汇。可是要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,金华市却是先行者。    我都没读过书,怎么搞得懂垃圾分类?倒傻货,脑筋搭牢了! 去年 6 月,当面对上门做垃圾分类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姜宝钗时,婺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 70 多岁的李根娣就用了这一句金华方言,骂对方傻。   的确,现在农村里大多是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文化程度不高,跟他们说可不可回收,听不懂也分不清。在村里实行垃圾分类,这对于向家源村的村民来说,无异于一场革命。千百年来,中国农村的垃圾往往是随处一倒,房前屋后,池塘河沟,随处可看到村民丢弃的垃圾。   除了不懂,还有抱怨。不少村民不解:花这么多力气去分类,难道分类过的垃圾还能当肥料用?    就要当肥料用。 在村民的抱怨声中,有些试点村开始悟出了一点 门道 ,在距离向家源村 20 多公里外的金东区澧浦镇,开始实施 可堆肥 不可堆肥 垃圾分类法。   跟 可回收 不可回收 相比, 可堆肥 不可堆肥 更通俗易懂,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,让垃圾分类效果一下子提升了。后来,村民又把它概括为 会烂的 不会烂的 ,解决了农民垃圾分类 不会分 的难题。   会烂的垃圾,就作肥料。这下视肥料如宝的村民乐了,更没了抱怨声。   如今,之前数落村书记姜宝钗的李根娣也都能张口就来: 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,不会烂的放灰色桶。    网评   新浪政务新媒体学院讲师 @ 小兵章嘎:会腐烂和不会腐烂这个区分法更接地气和民气,通俗易懂,给村民智慧点个赞。   《人民日报》微信公众号: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,一句话解决垃圾分类关键难题!    农村垃圾分类 最后一公里 的科技力量    没有科学技术的力量,金华的农村垃圾分类就没办法贯彻得如此彻底。    ——— 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   随后,金东区进一步探索出了垃圾 二次分类 的模式:农户将垃圾分为 会烂 不会烂 之后,村里的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、分类处理。会烂的,沤肥;不会烂,但能卖钱的回收,不能卖钱的运走。   然而,以前不少其他地方的垃圾分类试点,往往止步于分类无害化处理这 最后一公里    会烂的 不会烂的 垃圾分类向垃圾循环使用迈出了一大步。 会烂的垃圾经过科学处理可以到农田里去发挥作用。 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说。   今年春节前,金华市治水办在金东区澧浦镇后余村试点,推广建立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。站里的沤肥房利用浙江大学研发的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,只要 40 多天的发酵,堆肥池里的垃圾就可变成棕色的有机肥,解决了分类无害化处理这 最后一公里    2015 4 月,占地 1500 多平方米的镇区垃圾处理中心在澧浦镇建成投入使用。该处理中心拥有比沤肥房更先进的机械高温发酵技术, 24 小时垃圾就能被处理成颗粒有机肥。每天能处理 1 吨垃圾,加上原先配套的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,可满足 8000 人的垃圾处理需求。   王瑞良说,科技让垃圾分类拥有了变废为肥的神奇功效,实打实的好处,农民看得见摸得着。   金东区澧浦镇东张村 76 岁的老农张樟彩是沤肥房的常客,家里一亩三分地的肥料都从这里取用。说起垃圾分类,他竖起大拇指: 垃圾分类能变出肥料,太好了。    网评   微博大 V@ 梦遗唐朝:可腐烂的送去村头玻璃房发酵做肥料,不可腐烂的又分两种,可换钱的和不可换钱的。结果送到垃圾处理厂的越来越少,村子越来越干净。    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机制助力    垃圾分类是文明创建的基础性工程,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。    ——— 浙江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葛慧君     垃圾分类,减少的是垃圾,提升的是农民的文明素质。   在金华市很多乡村里的显眼位置,都张贴有一张 荣辱榜 ,督查人员每周对各村各户进行两次明查、一次暗访。村民家门前的 三包 区域,卫生情况特别脏乱的,督查小组都会用相机拍下,每周五张贴到 荣辱榜 上。做得好的农户上 先进榜 ,做不好的上 促进榜   在不少乡镇里还有第二套考评机制,如果行政村垃圾分类做得不好,整个村都要被亮黄牌,再做不好要亮红牌。   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,谁家上了 促进榜 都会觉得难为情,下次就会努力整改。 金东区农办主任傅得芳道出这个机制的成功秘诀,一张张荣辱榜,一条条村规民约,这些 接地气 的长效机制给农村的这场 绿色革命 保驾护航。    之前的骂没白挨! 姜宝钗说,村里垃圾分类之所以能成功,就是因为现在推行的机制 服水土 只要宣传到位了,激励处罚措施完善了,垃圾分类在农村不仅能做,而且能成!    网评   新浪网友 @felina1 :规则要制定成简单有效,一是一,二是二。   微博著名医学科普自媒体人 @ 白衣山猫:很多官员认为农民素质低下,工作难做。其实不是这样,农民和官员因为生活环境不同,自然会有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差异。农村工作,也要用农民能够理解、能够执行的方式进行。    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竞争力    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 金山银山 ,乡村美丽就是发展的竞争力。    ——— 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   一年工作下来,向家源村被评为金华市垃圾分类的先进村,村里垃圾分类减量可以达到 90% 。与金华市其他一些农村一样,向家源村的这场 绿色革命 成功了。 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来到村里,都是干干净净的。 姜宝钗说。   如今在金华市农村,像向家源村这样整洁美丽的村庄比比皆是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今年 十一 黄金周举办了 琐园 ——— 非洲风情节 ,每天都吸引了超过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,而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过后,道路依旧整洁。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说,垃圾分类,不仅改掉了村民的千年老习惯,还让琐园重拾绿水青山。   没有了垃圾围村,村容村貌整洁了,绿水青山回来了,这是村民的直观感受,从更大的层面上讲,还有一组村民们并不了解的数据:   金华市垃圾分类减量化推行一年多来,仅金东区的农村垃圾减量就达 70% 。据测算,金华市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,每年可减少垃圾 14 万吨左右,金华市区十八里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不到 6 年延长到 10 年;此外,每年可减少垃圾清运、处理费用 4100 万元左右 , 还可以产出有机肥 2.8 万吨 , 节约化肥购买费 3000 万元。   目前,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这场 绿色革命 ,已经从当初的 3 个试点乡镇覆盖到 145 个乡镇,占金华乡镇总数的 98% ,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、市、区共 3298 个行政村,占金华所有行政村七成左右,受益人口 200 多万,到 2016 年底,金华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要实现全覆盖。   正如有媒体评论称,金华推行垃圾分类处理,不是在做单独的 盆景 ,而是做处处可学、可做的 风景 ,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    网评   新浪网友 @Yamap :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,水的源头全在山乡,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该是多么重要,从源头遏制污染,就要支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。   新华网:这是一场 绿色革命 ,它将改变各地村庄过去脏乱差的环境,使得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道风景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